光影的對話,在台灣東部大山縱谷、海岸山脈之間,是人們日常的依循、是心靈安定的律動。兩道山脈間狹長的花東縱谷,光線在左右山脈之間穿梭折射,和煦的光降了明度、添了彩度,搭上晨起即越過海岸山脈前來縱谷拜訪的雲瀑、嵐層,形成縱谷的特殊風景;都蘭山外的太平洋,每日迎接直映耀眼的光芒,炎炎的光讓彩度與明度更加純粹,解構物象之形,創造出令人讚嘆的自然之美。
光影的對話,在流淌的藝術長河中,是藝術家們不斷反覆追求的課題,文藝復興的林布蘭特,讓光影明暗成為人物的情緒表徵;而此次展出的四位太平洋兩岸的藝術家:蔣勳、賴純純、安聖惠、董承濂,或曾停留、或定居於東部縱谷間,光影以不同的方式在作品中對話:
蔣勳,當光影為縱谷上彩,他用畫筆記錄著周而復始的自然恬靜;
賴純純,她繽紛多彩的平面或立體創作,映出島嶼海洋的波光粼粼;
安聖惠,媒材取之自然、創作讚譽自然,蘊含大地之母的光輝;
董承濂,以科技裝置鋼鐵的外在表象,闡述天地人文的曖曖內涵。
他們用畫筆、複合媒材、科技裝置捕捉大地的光影,光影的對話成為書寫心中對自然美好的映照。
光影的對話,希望能成為每位觀賞者心中,對台灣東部的讚嘆註記。
策展人 / 台灣好基金會 X 李梅齡
- 蔣勳
2014年受台灣好基金會的邀請來到池上,作為「池上藝術村」的總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家。從秋收畫到燒田,從燒田看到整片金黃的油菜花,記憶著色彩裡的繽紛絢爛,記憶著一片一片繁華瞬間轉化的變滅,讓季節的記憶一一疊壓在畫布上。他說道:「我好像只想畫一張畫,畫裡重疊著縱谷不同季節的景象,春夏秋冬,空白的畫布一次一次改換,彷彿想留住時間和歲月。」
生於西安,成長於台灣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、藝術研究所畢業,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。曾任《雄獅》美術月刊主編、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、《聯合文學》社長。
- 賴純純
2000年,賴純純到台東金樽海岸迎接新世紀第一道曙光,東海岸純淨的風光景致烙印在心底。因為都蘭多元與邊陲兼具的性格,像浪一般流動、自由、獨立、撞擊的美學特質,2007年決定為自己創造一個駐村機會,並駐足於此直至今日。
出生於台北市。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藝術學院碩士,參與美、法、瑞士等地的藝術家交流計畫。2000年起,展開「仙境」作為創作主軸,在青春、島嶼、海洋的子題下,建構個人及台灣主體定位的文化脈絡。1977年於日本發表第一次個展,逾40年的創作歷程,榮獲多項文化部公共藝術獎項、吳三連「藝術成就獎」。作品廣為國內外美術館及機構等收藏。
- 董承濂
自幼隨父母靜坐禮佛,對他日後創作影響極深。作品以科技看見光影更多的可能,創作內容多闡述自然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,將艱澀的科學理論,轉化為探討世間萬物與自身不同場域,製造出作者與觀者在心靈、哲學與宗教上的辯論。曾於2016年受邀至池上藝術村進行短期訪問。
出生於台北,2002年畢業於美國奧瑞岡大學精工與珠寶設計系。畢業後落腳於美國奧克蘭,並於2013年成立studio DONG工作室。曾獲美國「40 Under 40」(40位40歲以下具有潛力的藝術家)殊榮。
- 安聖惠
2002年移居台東金樽海灘,從事駐地創作,之後經常應邀到台灣與世界各地進行駐村創作或展覽。創作偏好自然採光的戶外創作形式,大量選擇生活周遭俯拾可得的自然素材,結合雕塑、裝置、地景藝術、光與空間藝術等隨興應用。創作與孩提時的生活經驗、長期流浪輾轉他鄉相關,圍繞在自我內觀的主題上,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時內心的渴望。
屏東好茶部落魯凱族人,近20年定居在台東都蘭,擅長複合媒材雕塑與環境裝置創作,尤其擅於各種不同媒材之間既衝突又緊密的交織對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