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抱歉!Internet Explorer已經停止服務,您可使用Microsoft Edge,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

展覽

《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 if you HEAR it before me》
《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 if you HEAR it before me》
2024/03/30 - 2024/09/01

展覽簡介

展覽《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》為台灣好基金會與臺灣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,邀請音樂藝術家王榆鈞擔任策展人,延續其之前在池上駐紮的經驗進行展覽選件及音樂創作,期待從藝術銀行購藏精選的作品與王榆鈞為本次行動實驗的新作《人聲無伴奏—聲像池》相互對話,創造出帶有沉浸與包覆感的展覽體驗。

此展扣合〈本然與地緣〉、〈光影與媒材翻轉〉、〈觀念與媒介〉、〈意識與時間〉、〈生命與邊界〉五大概念,將從文化部支持與收藏台灣優秀藝術家的「藝術銀行」國家庫藏中,精選21件作品;以王榆鈞邀請106位池上居民參與而創作出的《人聲無伴奏—聲像池》計畫,在獨特的穀倉展場中並置,帶來一場聽覺與視覺交織帶領的觀展體驗。

透過此展覽,期待台灣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能與池上這塊土地碰撞出獨特的火花,讓觀者從聽覺踏入視覺空間,從視覺過渡至聽覺聲場,然後轉向開啟另一個意識場域。它們不動聲色地潛藏;未曾察覺並不代表不存在,而是以另一種方式伏流於身體的意識脈動中。

它們隱匿著
等待你先我一步聽見⋯⋯

【公告】
因本展動線及空間規劃,為維持觀展與導覽品質,每團導覽可預約人數最多20人為限。​


藝術家簡介
林宜炫

在哪?
作者:林宜炫
創作年代:2018
媒材:版印油墨、紙質
尺寸:53.5 x 111 x 4.5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林宜炫擅長將日常舉手投足之間的體會,作為觀照內心,沉靜思緒的明鏡,創作出生命旅程中具有共同的經驗感受的作品,以期待與觀眾取得共鳴。版畫作品〈在哪?〉以黑白色調呈現,並運用微觀視角將畫面中吊掛的衣物放大成廣闊的場景,作為視覺焦點的紙飛機於衣物之間穿梭飛翔。作品以孩子尋找父親身影的生活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,將黑色衣物象徵早出晚歸過著忙碌生活的自己,並將孩子對父親的期待,化身成為紙飛機,來回飛翔卻遍尋不著應當陪伴在身邊的父親。

林宜炫
林奕維

夜跑系列:河邊狗園
作者:林奕維
創作年代:2016
媒材:壓克力彩、生漆、畫布
尺寸:66 x 91.5 x 6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林奕維擅長在日常移動路線的風景中取材,習慣夜跑運動的他,將在城市的夜晚所感受到與白天截然不同的氛圍,創作成「夜跑系列」。除了經常使用的壓克力顏料外,這個系列也搭配生漆的運用,生漆與壓克力顏料都具有亮面的質感,但對於水性卻有不同的反應。作品〈夜跑系列:河邊狗園〉中,以色彩塗佈出概念性的風景,所營造的是空間中的氣氛與移動中的視覺經驗,畫面中具有明確形體的狗兒們則成為視覺的焦點,林奕維藉由生漆的特性來展現黑夜的效果,描繪自在玩耍的流浪狗們,牠們似乎在深夜才真正活了過來。

林奕維
陳誼嘉

Posting Box
作者:陳誼嘉
創作年代:2013
媒材:膠彩顏料、紙本
尺寸:97.5 x 132.4 x 4.2 cm

作品賞析:
膠彩畫家陳誼嘉擅長運用濃郁、深沉的色調,刻畫感性的氛圍,她的筆觸帶有溫度,試圖在寧靜的畫面中,感染人們一起沉浸於她用心記錄的吉光片羽。
作品〈Posting Box〉,試圖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,找尋自我成長的記憶,以真實加上隱喻的手法來表現意境。畫中有一個封存已久的鐵櫃子,門卻靜悄悄地開啟了,裡頭擺放童年時摺疊的紙船、紙扇子和小勞作,好像想要告訴人們過去美好的時光。一株顏色淡雅的迷迭香,沿著櫃門蔓延生長,彷彿從舊時空穿越而來,緊緊交纏著現在的情感。迷迭香的花語是「回憶」,香氣飽含著人的溫度,以及被遺忘的兒時記憶,彷彿引導著我們進入一段過去與未來的對話。
對陳誼嘉來說,這個鐵櫃子就像生命裡的祕密花園,也是今昔對比的人生觀照,不只收藏童年的種種回憶,也是重新寄發希望的窗口。

陳誼嘉
林瑋萱

海嘯、龍捲風
作者:林瑋萱
創作年代:2011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39.7 x 89.6 x 4.6 cm x 2p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林瑋萱是一位聽障創作者,這一系列繪畫作品,源自於她人生低潮時期的生命經歷,她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轉化成音樂性的繪畫語彙,作為自身經驗的抒發與再創造。
作品〈海嘯、龍捲風〉中,大自然中原本具備強烈破壞性的海嘯與龍捲風,在經由她的畫筆詮釋之下,轉變成輕盈飛舞的躍動狀態。畫面中,不經意出現的點、線與圓,以及對比強烈的色塊,如同一個個在平面的畫布空間中跳動的音符。林瑋萱的作品正如同一首輕快的協奏曲,帶給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。

林瑋萱
陳硯平

餘光視界
作者:陳硯平
創作年代:2016
媒材:漂白水、油畫紙片、針線串珠、棉布、畫布
尺寸:134.5 x 166 x 4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陳硯平的作品〈餘光視界〉,以一次偶然探訪廢墟的經驗為主軸,探討生命的消逝與重生。他將漂白水作為顏料,在深色棉布上塗抹、噴灑,形成侵蝕與消融的變動痕跡。黑色背景如夜幕或宇宙星空,各式抽象幾何線條、紋理色塊,則如星辰、建築、土地等的想像符號。縫製在畫布上的針線串珠,連結出家庭手工業的情感。陳硯平創造一個連結幻象與現實物質的虛幻時空,彷彿可在未來與過去間恣意穿梭,事物與生命也歷經著衰敗、重生的更迭循環。

陳硯平
王雅慧

返影入深林
作者:王雅慧
創作年代:2015~2016
媒材:攝影數位輸出、紙質
尺寸:100.5 x 100.5 x 4 cm x 3p

作品賞析:
影像與空間一直是藝術家王雅慧作品中的思考主軸,她以變形、擬仿等手法,改變空間的現實特質。作品〈返影入深林〉,援引自詩人王維《鹿柴》中的詩句,是王雅慧將中國詩詞與書畫,融入至對空間的思考,所開展的系列之一。水墨線條勾勒暈染,講究虛實、轉換、流動,與現代光影的空間感受相互交會綜合,在影像中展現。如同王維的詩句,「返影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」太陽餘暉返回深林,光線逐漸在青苔上消逝。王雅慧從墨色與線條的空間入手,再以攝影作為影像的再現路徑,延展出影像觀看的無限想像空間。

王雅慧
劉文瑄

死亡是一場在靈魂與塵土之間的對話
作者:劉文瑄
創作年代:2015
媒材:壓克力彩、紙質
尺寸:150 x 150 x 30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劉文瑄擅長以繪畫、紙雕、攝影等媒材創作,思考不同載體所象徵的意義。作品〈死亡是一場在靈魂與塵土之間的對話〉,將白色水彩紙塗上螢光粉紅顏料,捲曲後環狀堆疊黏貼在壓克力板上,形成中心為螢光粉紅色的圓形,構成雕塑般的肌理與質感。作品因為不同光線在白色紙面上形成微微的色光暈染,呈現一種雕塑與繪畫混合後的視覺效果。從細微紙片到全幅作品,劉文瑄傳遞出巨觀與微觀的對話性,繪畫是抽象平面及具象立體互動交織出的作品,透過編織複合體的創作方式,啟發了她對於繪畫諸多新的想像。

劉文瑄
許馨文

在上下之間
作者:許馨文
創作年代:2012
媒材:熨斗、鉛筆、展台
尺寸:100 x 120 x 120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許馨文過去有20多年從事設計工作的經歷,曾擔任過卡通動畫構圖師與平面媒體的美術編輯,在為人母後,為了瞭解兒子的學習問題,讓她重返校園,意外接觸到複合媒材的領域,過去的工作經歷,也成為滋養她創作的養分。許馨文的創作常以物件作為表現,傳達出她對於人群與集體記憶的關注與探問。作品〈在上下之間〉,她大量裝置了被切割過的純白色六角形鉛筆,一部分的鉛筆整齊排列成熨斗的形狀,與一旁的熨斗形成有趣的對話關係;另一部分,則失去重心般的掉落在地上,帶給人視覺的衝擊感。許馨文以隱喻的表達方式,試圖探討社會中,學習競爭狀態下的現象和價值。藝術家許馨文藉由物體本身的記憶與隱喻性的抽象語言,開啟人與空間環境的對話,重現真實的內在本質。

許馨文
石晉華

走筆 # 43
作者:石晉華
創作年代:2007
媒材:鉛筆、鉛筆屑、紙、數位輸出
尺寸:108.4 x 136.3 x 4.5 cm, 45.2 x 33 x 4.5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石晉華是一位長期專注於觀念與行為藝術創作的藝術家,〈走筆〉為其具代表性的系列創作。對石晉華而言,一枝「筆」象徵生命的主體。筆所畫出來的輕重、不規則的痕跡,如同人一生的作為,隨著時間逐漸縮短的筆身,則形同肉體。作品〈走筆#43〉,他以鉛筆為媒介,以不間斷的短斜線,在紙上來回重複的行走,最後累積出一層又一層疊嶂的山巒,抖動彎曲的軌跡如同象徵著生命的起伏。〈走筆〉反映著人宿命輪迴的一生,亦為石晉華向觀者探究生命本質的紀錄寫照。

石晉華
劉文德

山城掠影
作者:劉文德
創作年代:2020
媒材:水墨、紙本
尺寸:95.5 x 78.5 x 4 cm

作品賞析:
九份,有著曾經因為金礦開採與觀光業,而反覆興衰的城市歷史,在藝術家劉文德眼中,這座山城沒有固定的樣貌。他用水墨,為九份,這座曾經因為淘金夢而繁榮又沒落的山城速寫。平常就有在製作手抄紙的他,也利用宣紙可以撕、可以染、可以裱的特性,將集結的山城意象一一拆解,重新拼貼成〈山城掠影〉這件作品。畫面中,他運用解構的手法,將以不同視角描繪的建築,用高低錯落的排序方法,巧妙地展現出這座以階梯串聯,別有一番風味的山城特色,而畫面中央,以日月合相的圖形,將既像是日全蝕又像弦月景象並置,讓白天與夜晚共存其中。

劉文德
蕭雅心

時時刻刻-4
作者:蕭雅心
創作年代:2020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130 x 149.7 x 3.2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蕭雅心的創作以平面繪畫為主,她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,探索時間、空間和宗教等議題。她在創作時習慣使用大量帶有光澤、具有流動感的油彩顏料,作為表現時空變化的媒介。作品〈時時刻刻-4〉便是一件與時間、空間和宗教有關的作品。蕭雅心以新約聖經為發想,想像在藍色的加利利海上,萬物皆失去了重量。海面上漂浮著象徵十二門徒的橢圓形球體,等待與耶穌相遇的時刻。海面上密密麻麻的直線和橫線,則是代表著時間和空間的XY軸。這件作品不僅重新詮釋了宗教經典,也試圖打破時空流動的限制,迷離且虛幻的畫面,開啟了人們的想像之旅。

蕭雅心
洪韵婷

旅行的儀式
作者:洪韵婷
創作年代:2018
媒材:壓克力板
尺寸:35.6 x 35.6 x 4.6 cm x 6p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洪韵婷希望透過作品,呈現現代人科技發達,對於交通、移動與旅行的渴望,在作品〈旅行的儀式〉,他以雷射雕刻壓克力板,並裱上木框,做出六件分別對應機場場景的影像,從出發到抵達依序排列,並垂直裝置在牆上,影像鑲嵌在淺色的木框中,就像是旅行留下的照片一般。當觀眾跟著經過中介區的海關、候機室、空橋,就彷彿去到了遙遠的彼方與國度。洪韵婷運用空間堆疊出時間的序列,順著一道道充滿儀式性的窗景,穿越的過程彷彿實現了人們旅行的位移。而穿透影像的光影,在牆面上映出了人們的輪廓,這些輪廓既代表著他人,同時也代表著自己。

洪韵婷
邱掇

遺忘
作者:邱掇
創作年代:2014
媒材:壓克力彩、鉛筆、畫布
尺寸:200 x 260 x 6.5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邱掇,從繪畫的基本元素出發,以外在具象空間的結構為靈感,表現出傳達心靈意境的抽象畫。作品〈遺忘〉,褪去了多餘的色彩,畫面以上下分割的黑、灰色調表現。細碎的筆觸,堆積出大面積的黑色,與下方交錯著筆觸與滴流線條的灰色,構築出兩種不同狀態的情緒感受。黑白構成的抽象畫面,卻如同一幅具象的內心風景。邱掇將生活中的細節沈澱為內在感受,以線條、筆觸與黑白兩色,建構出純然的精神空間。

邱掇
張若綺

萃取時間滴落的聲音
作者:張若綺
創作年代:2019
媒材:水墨、紙本
尺寸:137 x 105 x 4.4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張若綺的水墨創作由探尋自然萬物的更迭變化,思索人與人之間,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,從自我心靈的獨白,找到潛藏於內心的真實,在一筆一畫之間留下記憶的溫度。作品〈萃取時間滴落的聲音〉展現出兼具東方水墨的禪學意境,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美學,將具體的形象解離,企圖透視物象的本質,以單純的黑與白呈現抽象的視覺語彙。利用黑、灰、白的多層次反差,增強畫面的對比,畫中直線與幾何比例分割的形式,更增添了作品空間的變化。其中的空白,是張若綺在有意無意間保留的弦外之音,在虛實相生之間,展現出心景的豐富與深度。

張若綺
黃秋月

時間迷路
作者:黃秋月
創作年代:2013
媒材:壓克力彩、畫布
尺寸:77 x 95.2 x 5.9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黃秋月,以抽象畫作表達生命的內在情感與體悟。作品〈時間迷路〉,橘、藍、白等色彩,層次分明地相互交疊著,形構出節奏分明的畫面。乾擦、拓印、刮痕與滴濺等不同紋理的表現,交織出各種層次與質感。黑色的鉛筆線條,隨興恣意地遺留下痕跡,與富秩序感的黑色圓點相互對應,形同內在心情的書寫與紀錄。黃秋月以富有東方筆墨意境的抽象畫作,試圖捕捉時間流動的足跡,在畫面上想抓住迷路的時間,卻留下凝聚的足跡,展現出他對於生命無常變化的感觸。

黃秋月
徐偉綸

美好風景
作者:徐偉綸
創作年代:2013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173.4 x 123.5 x 9.5 cm, 143.1 x 175 x 9 cm x 3p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徐偉綸擅長運用油彩的特性,貼切地賦予各種主題更豐富的表現。作品〈美好風景〉,運用濃厚粘稠的顏料堆疊,以冷靜的觀看角度,表現垃圾山現場的黏膩雜亂。一方面諷刺著當代生活中醜惡的一面,另一方面也反轉了既有的觀看方式,回到物質純粹的存在狀態,以繪畫的視覺特性,重新將人類文明的黑暗面,賦予美學性的觀看。徐偉綸透過油彩媒材本身的存在感,細膩地運用黑影呈現出山頭的層次陰影,也把垃圾山的過度滿溢、即將崩落的流動狀態,精彩地表現出來。

徐偉綸
黃金福

藍底帕斯鳥系列2
作者:黃金福
創作年代:2018
媒材:壓克力彩、紙質、鋅板、漂流木
尺寸:93 x 148 x 7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黃金福在創作上,持續關注社會現象、環境景觀與城市美學,期待能以藝術的力量,擴張詮釋當代社會面貌的文化與美學研究。作品〈藍底帕斯鳥系列2〉以複合媒材創作,源於發想自童年常見的「夜光鳥」的現代神秘故事,「藍底帕斯鳥(Land pass Bird)」是傳說中一種全身湛藍的鳥,擁有夜晚會發光的羽毛。當牠駐足在樹上時,即是冬眠沉睡的時刻,只有在每年元月前後潮汐變換時的月光照耀,才能顯露出牠們身上迷人又神祕的湛藍色螢光。藉由這個傳說故事,黃金福欲喚醒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尊重,期盼能回歸人與自然共存的美好時光。

黃金福
伊命

穿透
作者:伊命
創作年代:2017
媒材:漂流木、鋼筋、水泥
尺寸:85 x 219 x 87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伊命‧瑪法琉來自臺東卑南族,他以自然作為生命的啟迪與創作的養分。作品〈穿透〉,他撿拾海邊的漂流木,保留木頭本身的紋理,片狀的木片被裸露的鋼筋穿透,隱喻蘇花高速公路對東部的貫穿。對伊命而言,從時間的角度來看,不論是地理環境或是部落文化,其實都是被穿透,只是速度的快與慢而已,雖然這些年還是有群人努力維護,但卻跟不上傳統文化與人性被穿透的速度。伊命‧瑪法琉以渾然天成、充滿造型張力與生命力的漂流木,反映原住民族群所共同面臨的議題。

伊命
林信源

不倒的靈魂
作者:林信源
創作年代:2015
媒材:版印油墨、紙質
尺寸:108.8 x 87.4 x 12.9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林信源的版畫作品〈不倒的靈魂〉,黑白色調的畫面中,浮現著一張臉上佈滿皺紋的老者面孔,似乎深埋在泥土地中,已與土地相融為一體,頭上還生長出兩株盛開的鳳梨葉。林信源以土地、老人與鳳梨,連結出台灣老農民,仰賴土地維生的象徵寓意。他認為,老農透過種植農作物尋找到生命的理想,是一種生命的語言,當中雖然沒有絢麗的色彩,卻透露出他們依存夢想的生命價值,譲人領略到夢想的堅持與努力,並見證到真誠的精神所在。

林信源
鄭麗雲

無題
作者:鄭麗雲
創作年代:2011
媒材:油彩、畫布
尺寸:107 x 183 x 4 cm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鄭麗雲長年旅居於美國,作品以西方宇宙論的四大元素─水、火、土、氣為創作題材。在台灣長大的她對水與大自然懷抱著深刻的親密感。作品〈無題〉中,她以海為題,先在畫布上以淺色顏料打底,再以暗色調的顏料覆蓋整個表面,而後用筆尖刮除未乾的顏料後,展現出許多的刮痕線條,以刮痕的波動繪製出海的形象,讓人感受到陽光灑在海面上的沉靜。鄭麗雲藉由創作水、火、土、氣來探詢無垠宇宙的整體,也讓觀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深刻與神秘。

鄭麗雲
林冠名

海,行進間
作者:林冠名
創作年代:2016
媒材:單頻道錄像(彩色,有聲)
尺寸:16'

作品賞析:
藝術家林冠名擅以錄像藝術為形式傳達其對於「觀看」的想像與思考。作品〈海,行進間〉,他以平行移動的視角,呈現海岸邊的場景。海浪拍打的聲音不斷席捲而來,逐漸交疊出重疊的影像,海洋、人影與河堤三者相互循環交錯,迴廊般相連的景框,將影像中的時間切碎,沒有起點跟終點,也沒有開始與結束。對林冠名而言,台灣除了島嶼本身,就是一片汪洋,海岸邊看似千篇一律的景色,使得「時間」在這裡如同暫停,他探索影像與自我在場的關係,以及影像中不可見的時間性。

林冠名

展覽照片